2025年3月18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联合築龍学社等国内知名建筑科研机构共同主办的“建筑碳排放管理与零碳园区标准化研讨会”圆满落幕。会上来自规划、咨询、科研以及管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建筑碳排放管理与零碳园区标准化”这一议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各有关单位专家、学者、科技与建设领域工作者等8000余人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参加了会议。
日前,四部委联合发布ESG新政-《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重点关注了企业温室气体的信息披露,提出到2027年,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基本建立;到2030年,形成与国际接轨、互通互认、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模式。建筑运行碳排放作为企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推动其涉碳信息的规范性披露将有助于实现文件中提出的2030年发展目标。
日前,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推动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机制建设,
为引导和支持建筑减碳,实现碳中和或运行零碳,从行业协会到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相关指导标准。城科会和房协率先发布了《碳中和建筑评价导则》,随后升级为《碳中和建筑评价标准》。在此期间,住建部发布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各地推动建筑脱碳工作积极,相似名称或内容的团标或地标均有发布,如上海发布了《公共建筑碳效评价导则》。随着团标、地标、国标出台,建筑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呈现逐渐完善的发展态势。
基于现阶段黄浦区能效提升工程取得的经验,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黄浦区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要求,为掌握建筑碳排放数据和碳效水平,编制并发布了上海市首部区级公共建筑碳效评价标准,探索开展对区域内公共建筑碳效水平进行判定和评价,有利于推动黄浦区建筑节能减碳工作,助力本区建筑领域双碳目标实现,为本市乃至全国的碳排放双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价值。
2024年12月26日,全国首个经认证的无废低碳产品正式发布,该产品产生的经认证碳减排量同步在宁波实现交易。作为全国首例建筑垃圾资源化且实现碳减排量交易的区域碳普惠示范案例,本次发布会标志着在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景下,宁波市首先在无废低碳领域取得了开创性进展。
12月19日,“绿链同行,碳求共赢——建筑碳信用产品上市仪式”在上海市宝山区碳中和产业园举办。
为配合中国工程院“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团体标准支撑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调研,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精选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在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协会标准,编纂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呈送给中国工程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调研组,其中《碳中和建筑评价标准》T/CECS 1555入选案例集。
为人类和地球建设一个具有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未来,于2015年9月,193个会员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企业层级,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目前针对项目层级的信息披露标准相对较少。
能源、交通、建筑三大领域是公认的碳排放主力军。相比其他两大行业,受限于排放主体分散、单体减排量小、实时监控困难等因素,建筑领域减排推进相对缓慢。在近日举行的Impact X上海峰会暨全球可持续发展力-2030年城市转型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专家、城市相关组织和企业代表把议题集中在了建筑降碳与减排上,以期助推城市智慧绿色转型。